丰碑里承载的厚重

网安学院2005支部参观“两弹一星”纪念馆

  • 供稿人: 刘开颜
  • 发布者: 高丽丽
  • 日期:2018-04-10
  • 587

       为激发支部党员爱国热情,坚定青年党员科研报国的信念,4月7日,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05党支部开展“两弹一星”纪念馆参观活动。

       7日下午3点,2005支部党员出发前往“两弹一星”纪念馆。走过一段平坦的山路,一座瓦房出现在大家眼前,就是这样其貌不扬的小瓦房,真真切切地记载了我国“两弹一星”科技的历史。“两弹一星”纪念馆是我校在怀柔火箭基地原址进行改造建立的,不仅保持了当年的原貌,也作为科学院的历史贡献的传承。

      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,支部成员们进入纪念馆内。纪念馆分成三部分,展厅一展示中国科学院“两弹一星”攻关史,主要以照片和文件的形式展示了“两弹一星”的研究制造过程。其中,手摇式计算器、1∶1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模型、东方红1号卫星携带的无线电信标机等给支部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据介绍,自上世纪50年代,中科院先后成立40多个单位、170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“两弹一星”的研制工作,并形成了后来中科院的机构规模和学科布局。

        展厅二和展厅三主要介绍中国科学院“两弹一星”事业攻关人物以及中国科学院早期学科奠基人。诸多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获得者们曾倾其所有,在那个贫穷、艰难的时代始终奋斗在科研一线,奠定了我国航天空间事业的基础。其中,郭永怀先生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的科学家。他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,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就是这样一位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终身的科学家,在一次飞机失事的生死关头,用自己的身体护住装有导弹热核武器试验数据的公文包。他的牺牲换来了数据的完好无损,也换来了祖国和人民的尊敬。

       走出展厅,回头望那红瓦砖墙,静听这座时代丰碑中传出的回响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时代在进步,那段历史仿佛已渐渐被时间冲刷去它原本的颜色,但“两弹一星”的精神却从不曾褪去,他时刻警示着中科院的学子,警示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即便深陷窘境也不能忘却的初心。